好品质、更有性价比
全国咨询热线:0314-4219912

bob电竞入口:关于加快宁波实验室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3-10 11:17:57 来源:bob电竞体育 作者:bob电竞体育官网

  实验室是前沿研究、核心技术、未来产业的源头,是集聚培养高品质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城市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国家正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部分城市大手笔建设实验室。近期,宁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但实验室数量少、层级低、基础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为此,要更加重视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强前瞻谋划,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完善政策制度,力争宁波实验室体系建设尽快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为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方面,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是实现产业和科技自主创新的关键。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部分科学技术创新领域已齐头并进,发达国家与我国高科技领域合作的限制越来越严,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内外实践证明,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从0到1”的源头创新必须依靠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硬核”力量。例如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我国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都成为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源头。另一方面,建设实验室体系是宁波实现目标定位、扛起使命担当的内在要求。宁波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造优势领域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力争在省级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宁波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蓝图中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布局未来产业。对宁波而言,无论是实现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定位,还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此来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或是与杭州共同唱好“双城记”,展现“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新作为,扛起国家赋予的使命担当,都需要更加重视实验室体系建设,努力增强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撑力、引领力。

  (二)“十四五”将是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的集中推进期,宁波要增强机遇意识、使命意识,抢抓发展机遇

  中央在加强基础研究、国家实验室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主要导向如下。一是完善体系。聚焦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国家实验室,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从学科和依托单位两个维度优化布局,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大幅度提升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力、国际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带动力、国家需求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支撑力。三是创新稳定支持机制。对国家重点创新机构,给任务、给机制、给支持、给条件,增强重点实验室独立性和自主权,加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实验室。宁波要增强机遇意识、使命意识,把握国家、省实验室体系重组完善的契机,聚焦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产业转型需要,积极培育建设若干高能级实验室,优化完善实验室体系,进一步夯实筑牢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三)国内诸多城市正大手笔推进实验室建设,宁波要强化危机意识、争先意识,在区域创新竞争中迎头赶上

  2017年以来,多个省、市大力推进区域实验室建设(见附表)。目前,共有20个已建、筹建或试点的国家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已成为区域创新竞争的重要战场。一是战略决心大。各地以争创国家实验室为目标,以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和科技制高点为布局方向,省、市主要领导挂帅,聘请世界顶级学术大咖担任实验室负责人。二是投入规模大。在资金、土地等方面大力投入,例如苏州姑苏实验室投资200亿元,总部规划用地500亩,深圳鹏程实验室投入135亿元。三是改革力度大。各地大力建设新体制实验室,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实验室建设的新兴力量,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成为实验室评估核心指标,开放式创新成为实验室建设新路径。如浙江省之江实验室采用政府、高校、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三方共建模式,上海重点考核实验室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及培养创业人才等。宁波要强化危机意识、争先意识,更加重视实验室建设,在重点创新领域前瞻布局,力争在新一轮创新竞争中争先进位。

  截至2020年底,宁波共拥有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60家。近期,宁波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 “零的突破”。但总体上看,基础弱、层级低、数量少的现状没有根本改观。

  1. 重点实验室聚焦主导产业。宁波实验室主要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布局。8家国家相关部委批复的重点实验室主要布局新材料领域;2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0%瞄准“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主要布局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6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主要聚焦于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

  2. 大院大所成为实验室建设依托主体。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大学、第一医院等宁波高校、科研院所是宁波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依托主体。例如,8家省部级实验室全部集中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和宁波大学2家单位;2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共依托11个单位建设,其中依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大学占16家;6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建设,其中32家依托10所高校、18家依托8所院所、10家依托8家医院。

  3. 重点实验室创新推动作用显著。一是先进的技术研发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如冲击与安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个,其大型桥梁防船撞关键技术与装备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省石墨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护目镜石墨烯防雾贴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效果良好。二是重点实验室成为人才集聚培养“蓄水池”。如省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杰青”1人、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13人。三是重点实验室成为产业创新培育重要策源地。例如省零件轧制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创建联合研发基地,中国科学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与希磁科技、宁波韵升等企业合作项目近40项。

  1. 高能级实验室数量少。目前,宁波仅有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类城市差距明显——深圳有14家、武汉有27家、南京有2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仅占全省6.3%,不到杭州数量的1/10。根本原因在于宁波高端科教资源相对匮乏,导致承建重点实验室的高校院所基础较为薄弱。

  2. 领域布局不尽合理。宁波重点实验室领域集中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实验室布局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匹合度不高、前沿领域缺乏布局。例如,绿色石化、汽车等重点产业尚无1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命科技等未来前沿领域尚无实验室布局。

  3. 企业在重点实验室建设中缺位。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中,以企业为依托主体的占比较小。2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中由企业建设的仅2家,6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没有一家依托企业。而深圳、青岛等地依托当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设了大批高能级实验室。

  4. 实验室建设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宁波重点实验室评估体系仍然沿用《宁波市重点实验室评估办法》(甬科计〔2005〕173),对评估结果的运用不足,不利于激发实验室建设运行的积极性,人才教育培训、项目管理、薪酬机制等管理机制也不够灵活。

  当前,要紧扣区域创新发展规律特点,抓住国家优化完善实验室建设体系的战略机遇,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快速推进宁波实验室体系建设。

  1. 加快建设甬江实验室。按照《甬江实验室建设方案》,高标准、高起点、高定位加快建设进度,加强要素资源保障,加大领军科学家招引力度,完善创新建设、运营、考核评价等体制机制,力争早建成早见效,早日跻身国家实验室建设“预备队”。

  2. 谋划培育新的国家实验室。梳理现有市级以上实验室,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按照基础较好、实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要求,选育若干家实验室予以重点支持,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加大经费、设备等支持力度,创新运营管理机制,力争“十四五”时期列入国家实验室体系。

  3. 力争浙江省筹建的国家海洋实验室落户宁波。据了解,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筹建海洋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宁波是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正谋划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海洋重点实验室基础较好、需求迫切。建议加强对省里的汇报,以部、省、市、校、所多方合作共建等方式,全力争取落户宁波。

  4. 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衔接跟踪。目前,国家正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重组。建议与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加强衔接,跟踪最新工作动态,紧密结合宁波基础条件和发展需求,力争有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宁波。

  1. 加大前沿领域实验室布局。以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为契机,以7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基础,在工业互联网、关键基础件等前沿科技领域,按照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选择若干领域建设国家、省级实验室,进一步加大与院士等学科领军人才、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力度,推动地校双方合作共建国家实验室,充实国家实验室储备库。

  2. 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以“246”优势产业为方向,依托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单项冠军”等优势企业,以现有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为基础,在汽车、石化、光电一体化等领域,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一批实验室,开展面向产业共性的应用基础研究。鼓励支持申报市级重点实验室,并成为培育省级、国家级实验室的储备库。

  3. 建设重点实验室联盟。推动组建“宁波市重点实验室联盟”,加强市内各实验室之间的开放共享,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持实验室设备、资源、人才等开放共享,向市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服务。

  4. 探索建设“区域重点实验室”。在奉化、宁海、象山等创新基础相对薄弱区块,依托当地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通过市和区县共建模式,布局建设区域实验室,解决部分区县科学技术创新基础相对薄弱、创新引领作用不强等问题。

  1. 分层分类培育扶持。梳理宁波现有体制内外各类实验室资源,分层分类列出培育扶持清单,实施清单化管理,实施针对性精准培育扶持,推动增量实验室高标准建设、存量实验室持续提质。

  2. 制定实验室发展支持政策。结合国家和省实验室建设的要求,尽快修订《宁波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及时制定出台《宁波市重点实验室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理顺市科技局、实验室依托单位和实验室等三方职责,明确市级重点实验室分类与认定标准。

  3. 加强实验室体制机制改革。在项目管理方面,对项目甄选、立项、运行予以全过程督导和资源赋能,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对一线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在人才引用方面,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全球引智”行动,面向全球招引实验室负责人,设立“首席科学家”制度,支持科研事业单位人才通过双向挂职、项目聘任等方式任职实验室。在经费使用方面,探索赋予重点实验室自主制定经费使用监督规定的权限。在考核评估方面,建立分类考核评估体系,适当调整各项考核指标权重。例如:学科类重点实验室侧重考核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原始创新成果;企业类重点实验室侧重考核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公司孵育等产业贡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