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质、更有性价比
全国咨询热线:0314-4219912

bob电竞入口:2015河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发布时间:2024-01-13 12:51:40 来源:bob电竞体育 作者:bob电竞体育官网

  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是第3王朝初期的乔塞尔的“层级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是第4王朝法老胡夫所建,地点在今开罗附近尼罗河西岸的基泽,设计师为海米昂。古埃及的金字塔现存约80座,起自第3王朝,止于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王墓不再用金字塔的形式,而是采用了岩墓的形式)。它们分布于孟斐斯附近尼罗河西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所组成,内容有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犯权利的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7世纪初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创立的一神教。610年,(约570-632年)自称为的使者,并把古莱西部落神提高到全民族唯一真神的地位,从而创立了教。“”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的意志。信仰教者,称为“”,意为独尊、服从先知的人。以《古兰经》为经典,它规定了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义务和作为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

  印度上古时期的宗教历史文献。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之后的历史的史料主要保存在《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书中。“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是婆罗门祭司们祭神用的颂诗、经文和咒语的汇编,也是古代印度人的思想、伦理、道德和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权威。《吠陀》共四部,即《梨倶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1215年6月,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的实施。《大》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到17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

  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汉萨一词日耳曼语原意为集团。同盟形成于1356年,中心在吕贝克。从12世纪起,北德意志商人为了同英国、佛兰德进行贸易,曾组织“科隆汉萨”和“汉堡汉萨”。约12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德意志莱茵河流域的贸易活跃,对外贸易重心逐渐扩大到波罗的海地区。13世纪80年代,莱茵地区各商人组织互相合作以维护共同的利益,并与吕贝克及其他控制波罗的海贸易的北德城市结成同盟,防御劫匪和海盗,确保贸易安全 。

  1562-1598年法国胡格诺派与天主教派的内战。加尔文教徒在法国称胡格诺派,长期遭受迫害。信奉胡格诺教的以波旁家族为代表的南方贵族和信奉天主教的中北部吉斯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最终演化为战争。先后进行过七次战争,长达30余年。其间曾于1570年停战议和,但1572年8月天主教派在巴黎制造了圣巴托罗缪惨案,屠杀胡格诺教徒2000余人,致使战端再起。1598年4月,法王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同时给予胡格诺派新教以合法地位。

  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快速地发展,引起羊毛价格持续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46年1月邱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反苏演说。1946年月1月 16日,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3月5日,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 “铁幕”演说。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渐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亦称“中间道路”,是指英国工党和西欧左翼政党为解决当今全球化时代出现的很多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治国理论,实际就是“介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之间的中间道路”,以工党首相布莱尔为代表。在经济问题上,介于自由放任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之间;在福利问题上,力求在权利和义务之间保持平衡。“第三条道路”具有民主社会主义的实用主义特征,在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社会民主主义与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寻求针对福利国家结构性问题的审慎的解决方案。

  王政时代后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是:

  (1)以地域部落取代氏族部落。新建地域部落,取代原来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他把罗马分成4个城区部落,把罗马的乡村分为15个乡村部落。凡在地域部落登记人册的自由民都获得公民权,这就拆毁了人种和血缘关系的藩篱。

  (2)按财产多寡划分公民为5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各等级提供数目不同的百人队(森都里亚),第一等级出80个,第二、三、四等级各出20个,第五等级出30个。第一等级中最富有者还组成18个骑兵百人队。各等级的森都里亚都自备武器装备,第一等级配备全套武装,第二和三等级依次减少,第四等级为轻装步兵,第五等级只有投石器。

  (3)由百人队成员组成百人队大会(森都里亚大会)作为公民大会。森都里亚大会实行集体投票制,每个森都里亚只有一票表决权。第一等级公民拥有98个森都里亚,控制着大会的多数票。因此,富有公民在居民中虽占少数,他们在森都里亚大会中却居于统治地位。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塞尔维乌斯的改革以地域原则取代血缘原则划分居民,加速了氏族血缘关系的瓦解,使原来处于氏族 之外的“平民”在百人队大会上享有公民权,成为罗马公民,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罗马在拉丁姆地区的地位,也基本上完成了罗马由氏族制度到国家的过渡。同时,按照财产划分公民等级并且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联系在一起,造成第一等级掌握会议的多数票,数量超越其他等级票数的总和,促成新的贵族与平民等级的形成。

  第一,班田制的废止和庄园制的发展是幕府政治体制形成的经济基础。723年国家颁布“三世一身法”,规定恳生荒者可占三世,开熟荒者可终身享有,这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发展。743年又颁布“垦田永代私有法”,公开承认垦田私有。自此,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日益发展起来,而土地国有制原则则日趋削弱。同时,不堪重负的班田农民或者被迫依附于势力之家,由国家依附民变为私家依附民,或者把自己的份地“寄进”(投托)给贵族寺社,成为他们的依附佃农。由此,国有的土地和公民消失,班田收授法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庄园制和武士阶层。

  第二,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力量的衰弱和武士阶层的出现,是幕府政治体制出现的政治基础。在藤谭氏专政时代,社会动荡不已。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和扩大势力,把自己家族的青壮年和仆人武装起来,建立军事组织,形成了特殊的武士阶层。后来武士在地方上掌握了一国或一个庄园的控制权,变成了军事贵族封建主。武士不只是豪族的武装力量,而且是中央朝廷和摄关家争取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因此,武士势力迅速增长,左右政局。武士阶层是幕府政治的基础。

  (1)1517年他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公开抨击教会兜售赎罪的行为,宣布他的宗教主张是: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礼,而是靠对基督的虔诚信仰。只有信仰上帝,与上帝直接打交道,灵魂才能得救。后来,在莱比锡举行的路德及其信徒与教皇代表的公开辩论会上,路德公开否认教皇权力是神授的,不承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认为信徒不服从教皇,而信仰上帝同样可以得救。

  (2)1520年年初,路德把教皇、枢机主教和大主教统称为“蛇蝎之群”,号召人民讨伐教皇。同年6月,他又发表战斗檄文《罗马教皇权》,提出将罗马教会势力从德国驱逐出去。

  (3)1520年,路德先后发表《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公开书》、《论基督教自由》和《教会被掳于巴比伦》。在前一篇文章中,路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纲领:主张德意志贵族联合起来,反对教皇,实现民族独立,停止向罗马教廷缴纳教会的一切收入。在后两篇文章中,路德提出了自己的宗教纲领。在《论基督教自由》中路德全面论述了“因信称 义”的宗教改革理论。路德指出:教徒只能“因信称义”即只能依靠对上帝和基督的信仰,才能使自己获得拯救和自由。没有内心的真正的信仰,任何事功和善行都不能使人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教徒个人有权凭自己的理性和良知解释《圣经》。个人的理性是宗教的最高裁判者,信仰是理性的,事功则是非理性的。

  (4)路德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只保留洗礼和圣餐两种圣礼;减少教堂和修道院,减少宗教节日;允许神甫结婚。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①1955年,苏联签订了对奥和约,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②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③在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④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同时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②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挫,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南撤军,中美建交。

  (3)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一)内容。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希波战争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公元前487年, 执政官不再经过选举,而是像五百人会议成员那样抽签产生。到公元前457年,公民大会便决定可让第三等级公民任执政官,后来又扩大到第四等级,并一律由抽签产生。到希波战争结束,雅典政治可说是已达到在古代奴隶制条件下最民主的程度。

  (1)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当然,抽签方法也依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量的候选人,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的限制。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2)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握有充分的权力。特别是公民大会,这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是大会成员,都有参加讨论发言和投票表决之权,它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

  (3)在公民大会和公民群众获得国家主权的同时,原有的氏族贵族势力则被铲除殆尽。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4)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群众发给工资和补贴。

  (二)积极意义与局限。民主政治为雅典公民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提供了 尽情发挥的可能,使雅典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成为全希腊的学校和样板,产生出大批彪炳史册的政治家、哲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作为奴隶制民主政治,它的局限性也相当明显。首先是广大奴隶群众不仅毫无权利可言,而且被列为专政对象。其次,这个民主政治的范围即使在自由民中也是很有限的。女性皆不能参政,外邦人也无任何权利,这就使自由民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与它无缘。再次,雅典对内虽行民主,对外特别是提洛同盟的盟邦却是极端专横残暴的,毫无民主可言。最后,还要看到这个民主政治的领导权仍掌握在奴隶主上层手中,只是这些上层分子不再属反对平民的贵族而是支持平民利用民主的工商业奴隶主。

  (一)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最直接的原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没有通过武力或战争,二十和平的解体的,除西方长期和平演变的政策外,主要还是苏联自身、苏共领导集团、主要领导人推行一系列错误路线与政策所致。

  (二)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体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传统体制后来越来越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提高缓慢,甚至倒退。这严重挫伤了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传统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苏联过去的改革屡屡失败,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停滞走向危机,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以及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使苏联日益严重的与群众脱离,招致群众的不满等等,也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三)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大大的加重了苏联的沉重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援外开支使国家的经济不堪重负。

  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是第3王朝初期的乔塞尔的“层级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是第4王朝法老胡夫所建,地点在今开罗附近尼罗河西岸的基泽,设计师为海米昂。古埃及的金字塔现存约80座,起自第3王朝,止于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王墓不再用金字塔的形式,而是采用了岩墓的形式)。它们分布于孟斐斯附近尼罗河西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7世纪初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创立的一神教。610年,(约570-632年)自称为的使者,并把古莱西部落神提高到全民族唯一真神的地位,从而创立了教。“”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的意志。信仰教者,称为“”,意为独尊、服从先知的人。以《古兰经》为经典,它规定了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义务和作为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

  印度上古时期的宗教历史文献。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之后的历史的史料主要保存在《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书中。“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是婆罗门祭司们祭神用的颂诗、经文和咒语的汇编,也是古代印度人的思想、伦理、道德和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权威。《吠陀》共四部,即《梨倶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1215年6月,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的实施。《大》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到17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

  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汉萨一词日耳曼语原意为集团。同盟形成于1356年,中心在吕贝克。从12世纪起,北德意志商人为了同英国、佛兰德进行贸易,曾组织“科隆汉萨”和“汉堡汉萨”。约12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德意志莱茵河流域的贸易活跃,对外贸易重心逐渐扩大到波罗的海地区。13世纪80年代,莱茵地区各商人组织互相合作以维护共同的利益,并与吕贝克及其他控制波罗的海贸易的北德城市结成同盟,防御劫匪和海盗,确保贸易安全 。

  1562-1598年法国胡格诺派与天主教派的内战。加尔文教徒在法国称胡格诺派,长期遭受迫害。信奉胡格诺教的以波旁家族为代表的南方贵族和信奉天主教的中北部吉斯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最终演化为战争。先后进行过七次战争,长达30余年。其间曾于1570年停战议和,但1572年8月天主教派在巴黎制造了圣巴托罗缪惨案,屠杀胡格诺教徒2000余人,致使战端再起。1598年4月,法王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同时给予胡格诺派新教以合法地位。

  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46年1月邱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反苏演说。1946年月1月 16日,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3月5日,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 “铁幕”演说。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亦称“中间道路”,是指英国工党和西欧左翼政党为解决当今全球化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治国理论,实际就是“介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之间的中间道路”,以工党首相布莱尔为代表。在经济问题上,介于自由放任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之间;在福利问题上,力求在权利和义务之间保持平衡。“第三条道路”具有民主社会主义的实用主义特征,在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社会民主主义与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寻求针对福利国家结构性问题的审慎的解决方案。

  王政时代后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是:

  (1)以地域部落取代氏族部落。新建地域部落,取代原来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他把罗马分成4个城区部落,把罗马的乡村分为15个乡村部落。凡在地域部落登记人册的自由民都获得公民权,这就拆毁了人种和血缘关系的藩篱。

  (2)按财产多寡划分公民为5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各等级提供数目不同的百人队(森都里亚),第一等级出80个,第二、三、四等级各出20个,第五等级出30个。第一等级中最富有者还组成18个骑兵百人队。各等级的森都里亚都自备武器装备,第一等级配备全套武装,第二和三等级依次减少,第四等级为轻装步兵,第五等级只有投石器。

  (3)由百人队成员组成百人队大会(森都里亚大会)作为公民大会。森都里亚大会实行集体投票制,每个森都里亚只有一票表决权。第一等级公民拥有98个森都里亚,控制着大会的多数票。因此,富有公民在居民中虽占少数,他们在森都里亚大会中却居于统治地位。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塞尔维乌斯的改革以地域原则取代血缘原则划分居民,加速了氏族血缘关系的瓦解,使原来处于氏族 之外的“平民”在百人队大会上享有公民权,成为罗马公民,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罗马在拉丁姆地区的地位,也基本上完成了罗马由氏族制度到国家的过渡。同时,按照财产划分公民等级并且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联系在一起,造成第一等级掌握会议的多数票,数量超过其他等级票数的总和,促成新的贵族与平民等级的形成。

  第一,班田制的废止和庄园制的发展是幕府政治体制形成的经济基础。723年国家颁布“三世一身法”,规定恳生荒者可占三世,开熟荒者可终身享有,这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发展。743年又颁布“垦田永代私有法”,公开承认垦田私有。自此,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日益发展起来,而土地国有制原则则日趋削弱。同时,不堪重负的班田农民或者被迫依附于势力之家,由国家依附民变为私家依附民,或者把自己的份地“寄进”(投托)给贵族寺社,成为他们的依附佃农。由此,国有的土地和公民消失,班田收授法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庄园制和武士阶层。

  第二,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力量的衰弱和武士阶层的出现,是幕府政治体制出现的政治基础。在藤谭氏专政时代,社会动荡不已。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身的庄园和扩大势力,把自己家族的青壮年和仆人武装起来,建立军事组织,形成了特殊的武士阶层。后来武士在地方上掌握了一国或一个庄园的控制权,变成了军事贵族封建主。武士不只是豪族的武装力量,而且是中央朝廷和摄关家争取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因此,武士势力迅速增长,左右政局。武士阶层是幕府政治的基础。

  (1)1517年他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公开抨击教会兜售赎罪的行为,宣布他的宗教主张是: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礼,而是靠对基督的虔诚信仰。只有信仰上帝,与上帝直接打交道,灵魂才能得救。后来,在莱比锡举行的路德及其信徒与教皇代表的公开辩论会上,路德公开否认教皇权力是神授的,不承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认为信徒不服从教皇,而信仰上帝一样能得救。

  (2)1520年年初,路德把教皇、枢机主教和大主教统称为“蛇蝎之群”,号召人民讨伐教皇。同年6月,他又发表战斗檄文《罗马教皇权》,提出将罗马教会势力从德国驱逐出去。

  (3)1520年,路德先后发表《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公开书》、《论基督教自由》和《教会被掳于巴比伦》。在前一篇文章中,路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纲领:主张德意志贵族联合起来,反对教皇,实现民族独立,停止向罗马教廷缴纳教会的一切收入。在后两篇文章中,路德提出了自己的宗教纲领。在《论基督教自由》中路德全面论述了“因信称 义”的宗教改革理论。路德指出:教徒只能“因信称义”即只能依靠对上帝和基督的信仰,才能使自己获得拯救和自由。没有内心的真正的信仰,任何事功和善行都不能使人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教徒个人有权凭自己的理性和良知解释《圣经》。个人的理性是宗教的最高裁判者,信仰是理性的,事功则是非理性的。

  (4)路德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只保留洗礼和圣餐两种圣礼;减少教堂和修道院,减少宗教节日;允许神甫结婚。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①1955年,苏联签订了对奥和约,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②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③在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④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同时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②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挫,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南撤军,中美建交。

  (3)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一)内容。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希波战争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公元前487年, 执政官不再经过选举,而是像五百人会议成员那样抽签产生。到公元前457年,公民大会便决定可让第三等级公民任执政官,后来又扩大到第四等级,并一律由抽签产生。到希波战争结束,雅典政治可说是已达到在古代奴隶制条件下最民主的程度。

  (1)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当然,抽签方法也依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少数的候选人,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的限制。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2)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握有充分的权力。特别是公民大会,这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是大会成员,都有参加讨论发言和投票表决之权,它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

  (3)在公民大会和公民群众获得国家主权的同时,原有的氏族贵族势力则被铲除殆尽。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4)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群众发给工资和补贴。

  (二)积极意义与局限。民主政治为雅典公民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提供了 尽情发挥的可能,使雅典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成为全希腊的学校和样板,产生出大批彪炳史册的政治家、哲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作为奴隶制民主政治,它的局限性也相当明显。首先是广大奴隶群众不仅毫无权利可言,而且被列为专政对象。其次,这个民主政治的范围即使在自由民中也是很有限的。女性皆不能参政,外邦人也无任何权利,这就使自由民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与它无缘。再次,雅典对内虽行民主,对外特别是提洛同盟的盟邦却是极端专横残暴的,毫无民主可言。最后,还要看到这一个民主政治的领导权仍掌握在奴隶主上层手中,只是这些上层分子不再属反对平民的贵族而是支持平民利用民主的工商业奴隶主。

  (一)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最直接的原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没有通过武力或战争,二十和平的解体的,除西方长期和平演变的政策外,主要还是苏联自身、苏共领导集团、主要领导人推行一系列错误路线与政策所致。

  (二)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体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传统体制后来越来越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提高缓慢,甚至倒退。这严重挫伤了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传统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苏联过去的改革屡屡失败,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停滞走向危机,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以及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使苏联日益严重的与群众脱离,招致群众的不满等等,也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三)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大大的加重了苏联的沉重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援外开支使国家的经济不堪重负。

  (四)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强大助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